鲨玛特大叔

不缠斗、不辩解、不回应。三观不合,秒黑!

别尔嘉耶夫:“那些只知道遵守道德规则和社会规训的人,是最不道德的人。”

这种道德类型的人是最残忍的人,也是对社会潜在威胁最大的人,在生活中遇见千万要躲开。

做决策时,减少情绪噪音的三个有效方法:

1、决策慢点,不要着急决策。

2、不要在脑子里决策,把决策的优劣势和各个指标列出来,放到纸面上,再进行最终的判断。

3、弄一个决策的“错题本”,把之前认为是理想决策,但实际上有大量感性因素噪音的决策案例写下来,复盘,将当时感性情绪偏移的点找到。

学会避免“形容词悖论”:在进行思考性阅读时,请不要轻信形容词

形容词的晃量和主观性,会使读者在直观感受上,无法体会原意,无法量化程度,甚至产生歧义和误会。

在描述事物和人的时候,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习惯和定义底层并不一致。

比如“李四正直”,每个人对这个词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,如果在描述中没有对于“正直”更进一步的解释,那么描述者认为的“正直”可能由于其道德要求较低,实际上仅仅是“李四本分”,但阅读者的道德感也许更强,就会产生“李四人品很好”的错觉。

这就会导致阅读者在理解过程中产生偏差。

同时,很多的形容词在程度上无法量化。比如,某某故事“精彩”,这个精彩的程度是什么?如果没有比较就非常难以定义。

这就给了很多有意无意扭曲观感的作者以机会,去煽动或者蒙骗读者。

所以,阅读碰到形容词的时候,要通过上下文来定义其量化程度和客观与否,而不应该立刻带入自己思维中的定义。

这个有时候能够拯救你的情绪和心态,甚至可能防止你被骗被坑。

以下这些,是最近的一些深度思考:

1、很多人穷困一辈子,被耍弄一辈子,主要原因就是把“不要被人瞧不起”当成生存的第一要务。

极致的自尊,约等于认知被锁定。

2、舒适区这个词, 并非常用语境的贬义向的,实际上是中立的。

生活的舒适区无可厚非,但不能让认知及情绪待在舒适区。认知和情绪的舒适,有概率会摧毁生活的舒适。

3、动机要去道德化,只把道德当成一个刹车器,可能是一种脱离内耗、空想的必要条件。

4、最近发现有个群体潜意识挺有趣:

自我以下,都不努力;

自我以上,道德败坏。

5、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的他人的傲慢,

其实只是我们信息茧房以外的真相。

6、很多人追求的自由并非自由本身,而是由这两个字所意淫出来的消费主义、纵欲主义和权力想象。

他们并不知道,不够自由在束缚的同时,亦是一种护卫。

7、在多数时候,语言不是论理的表现,而是情绪与刻奇的映射。

因而我们要做的是,用中心路径去组织语言,而不要用边缘路径。

并且根据他人的边缘路径语言,去探知其情绪与刻奇(来决策如何更好地社交)。

8、独立思考的门槛不是知识,不是认知,不是学习能力。

是太多人习惯了服从和被主宰,他们潜意识不敢独立地对自己的决策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。所以他们必须找到导师或一个“爹”,来承担这个巨大的责任。

人成长最快的时候:一个场景+三个条件

1、一个场景:牵头做事,承担责任

空想是不可能成长的,要成长就得做事。

做事也分很多种,有时候是配合做事,有时候是居中协调,有时候是牵头负责。

其中只有牵头负责最锻炼人,成长速度会最快。

牵头对成长的好处,首先是强度和态度。

牵头负责一件事,结果成败、毁誉得失全都系于自己一身,躲都躲不掉,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竭尽全力。

牵头的第二个锻炼,是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牵头负责一件事时,你会发现处处是问题。人是问题、钱是问题、上面是问题、下面是问题、节奏是问题、协调是问题、自己也是问题……

出了问题就得解决,每天都在解决问题,有时候得哄着,有时候得吓着,有时候还得瞒着……有时候得抓紧,有时候得放放,有时候彻底没办法……

而你自己也不是省油的灯,有时候亢奋,有时候失落,有时候机智无比,有时候目瞪口呆,有时候还想着散摊子……

总之到了最后,结果也许好,也许不好,但这个过程中的人,就如同八卦炉里的孙猴子,固然伤病一身,但本事也是切切实实增长了。

2、三个条件:有动力也有压力,有支持也有劝诫,有认真也有放开

1)有动力,也有压力

首先得有动力,要么是自己喜欢,自己很想做;要么是激励机制到位,你的积极性被激发。总之首先得有主观能动性。

其次必须有压力,这点经常被人忽略。这种压力往往来自明确的目标和对结果的要求(deadline、数据、指标、盈利、养活团队……),结果会呼唤效率、倒逼改进。

只有动力没有压力,很容易进入一种(什么都想做、什么都放弃不了,无法衡量结果好坏,长时间使用自己喜欢、过去习惯、主观认同而非客观最高效率的方式、直到激情被结果耗尽……)的状态,这种情况下是很难有快速成长的。

说人话就是,成长是有痛感的,只有爽感不行。痛是因为外部结果在对自己的认知、习惯、心态等进行修正和淬炼。没有压力,就谈不上任何修正。

2)有支持,也有劝诫

支持是必须的,物质上给资源金钱,精神上给鼓励肯定,环境上给决策权力。

说到底,做事一要有权,二要有资源,三要有肯定。

领导只是口头上支持,不给权不给钱不给声势,那事情就很难做,不如不做。

还得有劝诫。

自己做事很容易一根筋,容易有盲区,很多时候做的事问题很多,但自己感觉不到。

这时候,上面的领导能给自己点醒,下面的手下敢提出问题,这就很关键。

这里面的分寸并不太好掌握,能成事的人,一定有固执的一面,有原则的一面,有坚持的一面,什么地方该坚持,什么地方该灵活改进,需要自己去认真把握。

3)有认真,也有放开

这里说的是心态。

人想做成事,必须很认真,有担当。殚精竭虑,竭尽全力,把事情扛在肩上,放在心里。

但很多时候事情不是自己想做成就能做成的,很多时候甚至不是事情的问题,只是时间还没到,条件还没到,时间并不够成熟。

如果过度焦虑,心理负担太重,就容易过度反应,自己把自己压垮。

事情还没怎样,人却已经扛不住了,这种心理素质是不行的。

这时候,就要懂得该放开时需放开——你控制不了的事情,就别在意。

无论压力多大,都得有定力,能冷静分析当前的局势,问题到底在哪里,或者其实没啥问题。

做事的人,最忌讳情绪大起大落,而是要想明白、走得稳、把得牢,同时灵活机动。

而且,你自己举重若轻,才能把情绪传达给团队,让大家积极工作。

一个场景——牵头做事。

三个条件——有压力有动力,有支持有劝诫,有认真有放开。

主动担当,积极作为。

坚定努力,开放包容。

大气洒脱,坚定灵活。

稍作复盘就会发现,我们今天能做的最好的事情,通常都是在过去几年里,通过枯燥冗长的训练得到的。

你今天能当播音员,是因为过去几年念了几千条稿子。

你今天能做企业咨询,是因为过去接触了大量的案例和问题。

你今天能做一个优秀的儿科医生,是因为你接触了大量的儿童案例。

你今天能拍出好看的照片,是因为你之前随时都在不停地在不同光线、场景下尝试不同的光圈和快门。

所以,什么情况下成长最快?在所在的领域里,大量的接触真实的问题和案例,这是一个人成长最快速的阶段。

怎么才能接触更多问题、更多案例?有两个途径:

第一,自己动手干,迅速接触真实的问题,并且不断解决问题。

第二,在能接触大量案例的公司干,这样能接触案例,结果还是不断解决问题。

比如,你想未来做营销咨询这个行当,那两个途径对应的是:

要么,你自己干一个业务,并且可以成功,在这个过程中,你积累了真实有效的经验和能力。

或者,你去一家营销公司干,能接触到大量真实案例和问题,在帮别人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。

在大量接触真实问题和案例的时候,你的成长会是最快的。

而大多数人成长之所以慢,就是因为只是处理一个螺丝钉环节的问题,一招鲜,就够了。于是个人的进步也就被锁死了。

这种生活看似“稳定”,实际上是被安稳生活给整合诏安,温水煮青蛙。

除非,有不碰到风浪的勇气,或者有不碰到风浪的运气,不然后面的路,往往会越走越逼仄。

不要相信什么逆境锻炼人,人们天生就不擅长逆境,动物之所以长途迁徙,都是为了找到更适合生存的顺境,人也一样,逆境只是为了提醒你必须远离它,去发现适合自己生长发展的顺境。

以下这些,是关于择偶和处理亲密关系的三条底层逻辑:

1、观察一下对方和妈妈的关系好不好,具体点说就是能不能以健康的方式拒绝妈妈的要求。

比如,事情小到妈妈让ta去东西,但是ta今天累了不想买;大到妈妈让ta考公务员,但是ta不想考。观察对方能否用不逃避也不发脾气,正常沟通的方式拒绝。

这一点男女通用,对你将来的幸福很重要。意味着ta的人格水平已经基本独立,可以承载进入亲密关系的压力。

2、当你觉得对方身上的某个特点让你难以忍受的时候,很有可能是你没有能力管理自己对这部分特点的体验,而通过把它分裂出去扔到对方身上,然后用指责对方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。

比如,你特别讨厌对方拖延,可能是因为拖延这个事件对你而言曾经是有创伤的,并且这些创伤带来的情绪,阻碍了你在别人拖延时以一个恰当的方式去沟通和应对。表现出来的就是你在别人拖延时,感受到非常无助和被激惹。

3、吵架的时候尽量避免使用:“你说的每句话都在批评我”这类的句式;而改用:“我感觉你说的每句话都像在批评我”。

因为前者的表达,代表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某种潜意识信念;而后者更接近于可以跟现实接触的潜意识幻想。幻想可以在跟对方的互动中得以澄清和修正,而信念会让人感觉难以被撼动和沟通。

自称屌丝或loser,名人可以,普通人不行。

别轻易否定自己。这种弱者心态一旦根植在心中,对你的信心、思想、性格有很大破坏力。

人的心态很重要,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服输,面对现实打击,很多人跪下去,就再也站不起来了。

在今天你以什么样的方式看待自己、思考问题,就决定了你未来能够有多高的成就。

人的三观和思维方式,大概在20岁左右成型,30岁稳定。之后就是不断的在其基础上缝缝补补。

如果在30岁,还没有经过刻意的思维训练,那这辈子基本上就不太可能学会独立思考了。

当然大多数人到了30岁后也就开始逐渐认命了,不折腾了。过个普通的日子倒也不太需要独立思考。